19 曠野性格之四

 「我沒辦法;我就是會發怨言、桃剔、埋怨」

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神,就忍受冤屈的苦楚,
這是可喜愛的。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,能忍耐,
有什磨可誇的呢?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,
能忍耐,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。
(彼得前書二章19~20節)

在我們學會於苦難中用正確的態度來榮耀神之前,我們不能得著釋放。榮耀神的並不是苦難,而是在苦難中以敬虔的態度來討祂的喜悅,並爲衪帶來榮耀。


若想從這些經文中領受到神要我們學習的眞理,我們就必緩慢地閱讀並徹底消化每一個句子。我承認,我花了數年的時間研讀這些經文,試著了解:聖經既清楚記載耶穌擔當我們一切的苦難和刑罰的痛苦(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三章3~6節),爲何我所承受的苦難卻能討神的喜悅。


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明白,彼得前書這段經文的焦點並不是苦難,而是一個人在苦難中應有的態度。


注意這段經文中使用「忍耐」這個字,它說我們若因行善而受苦且能忍耐,這是討神喜悅的。討他喜悅的是我們忍耐的態度,不是我們的苦難。為了在苦難中鼓勵我們,聖經勸勉我們思想:耶穌如何面對他遭受的不公平待遇。


耶穌是我們的榜樣


「你們蒙召原是為此;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,給你們留下榜樣,叫你門跟隨弛的腳蹤行。他並沒有犯罪,口裡也沒有詭詐。衪被罵不還口;受害不說威赫的話,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。」(彼得前書二章21~23節)


耶穌所受的苦是榮耀的!祂保持静默,沒有怨言,無論事態如何,總是信任神。祂在任何景况下都保持同樣的態度,並不是在事態輕鬆時就耐心地反應,而在困難或不公義時就顯出不耐的態度。


以上的經文讓我們知道,耶穌是我們的榜樣;祂來到世上,讓我們看到該如何生活。我們在其他人面前的生活方式,可以讓他們看見他們應該如何生活。當我們教導孩童時,身教重於言教。我們是被眾人念誦的活的薦信(參考哥林多後書三章2~3節),是照亮在黑暗世界裡的明光(參考腓立比書二章15節)。


蒙召謙虚、溫柔、忍耐


「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:旣然蒙召,行事為人就富與蒙召的恩相稱。凡事謙虚 、溫柔、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。」(以弗所書四章1~2前)


不久之前,我的家裡發生了一個狀况,正是說明用謙虚、溫柔、忍耐的態度來受苦的絕佳例子。


我兒子但以理剛剛結束多明尼加(Dominican Republic)的宣教旅行。他回家的時候,身上長滿了疹子,而且有一些潰瘍。別人告訴他,那是多明尼加的野葛造成的症状。他的情况看起來很糟,我們覺得必須確定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,而那天我們的家庭醫生休假,因此我們打電話和代理他的醫生約了一個就診時間。


我的女兒珊德拉打電話去約診,告訴他們但以理的年齡,並且說明她是他的姐姐,將會帶他去。那天我們都很忙碌,包括珊德拉在内。經過四十五分鐘的車程,她到達診所時,卻被告知:「噢,對不起,我們不治療沒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。」


珊德拉解釋說,當她打電話來時,她特別說明她會帶弟弟來就醫,因爲我們時常旅行,她經常帶他來看病。那個護士堅持說,必須由父母陪同來就醫。


珊德拉原可因此生氣。她在極度忙碌中挪出時間來做這件事,卻發現她的計畫和努力都是白費心機。她還要再開四十五分鐘的車回家,整件事看起來根本就在浪費時間。


然而神幫助她保持冷静和愛。她打電話給前去探望祖母的爸爸,他說他會來處理這件事。那天早上,戴夫覺得受感動,便前往我們的辦公室拿了一些我的書和錄音帶,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會派上用場。他只是覺得應該去拿。


當他到達診所時,負責掛號的小姐間戴夫是不是宣教士,又問他是不是喬依絲 邁爾的先生。他說是的,然後她說她一直在電視上看到我,也經常聽到我家人的名字,她心想會不會是同一個人。戴夫和她談了一會兒,並且送她一本我所寫的、關於情感醫治的書。


我與你們分享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:珊德拉如果失去耐性而發脾氣的話,會有什麼結果?即使她的見證未因此而全毁,至少也會受到傷害。事實上,這可能會對那個在電視上看到我、卻發現我的家人行爲惡劣的小姐造成靈裡的傷害。


世上有許多人想要尋求神,而我們讓他們看見的行爲此對他們說的話語更爲重要。當然,以話語分享福音是很重要的,但是如果我們分享福音,卻以行爲來否定所傳講的信息,這要比什麼都不說來得更糟。


珊德拉耐心地忍受她的苦難;神的話語說,我們蒙召是爲了活出這種行爲和態度。


約瑟耐心地忍受痛苦


「在他們以先打發一個人去- - - 約瑟被賣為奴僕。人用腳鐐傷他的腳;他被鐵鍊捆拘。耶和華的話試煉他,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。」(詩篇105篇17~19節)


約瑟是舊約聖經的一個例子,我們來思想他如何遭受哥哥們不公義地惡待。他們把他賣爲奴隸,並且告訴父親說他被野獸殺死。在此同時,他被一個叫做波提乏的富人買到家裡當奴隸。約瑟無論到哪裡,神都祝福他,他很快就赢得新主人的歡心。


約瑟的地位繼續高升,但是另外一件不公義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。波提乏的妻子試圖引誘約瑟通姦,但由於他是個義人,因此不願意和她有任何的牽連。·她欺騙丈夫,說約瑟侵害她,以致約瑟爲了自己沒有做的事而被下在監裡!


約瑟被關在監裡的時候,仍然試著幫助別人。他從來不會抱怨,由於他在苦難中持守合宜的態度,最後神拯救他,並且將他高舉。他在埃及擁有如此大的權力,以致全地除了法老以外,沒有人凌駕在他之上。


至於約瑟的哥哥,神也支持他們:當全地發生飢荒時,約瑟的哥哥們必須前來埃及向約瑟求討糧食。約瑟再次表現出敬虔的態度,即使他們應當受到懲罰,約瑟仍然沒有苦待他們。他告訴哥哥們,他們原想傷害他,神卻將之轉變爲祝福- - -他們是在神的手中,而不是在他的手中。除了祝福他們之外,他沒有權力做任何事(參考創世記39至50章)。


埋怨的危險


「也不要試探主,像他門有人試探的,就被蛇所滅。你門也不要發怨言,像他門有發怨言的,就被滅命的所滅。他們遭遇這些事,都要作為鑑戒;並且寫在經上,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。」(哥林多前書十章9~11節)


從這段經文,我們可以看到約瑟和以色列人的差異。約瑟完全沒有抱怨,以色列人則是對於任何不順心的小事都發怨言。聖經非常清楚陳明發怨言、挑剔、埋怨的危險性。


這段信息相當清楚。以色列人的怨言爲仇敵開啓一扇門,讓牠得以進來摧毁他們。他們應該感謝神的良善,但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,因此也付上了代價。


聖經告訴我們,他們的痛苦和死亡被記載下來,禳我們看到:我們的行爲如果和他們一樣,將會遭遇到什麼事。


除非我們的思想先發出怨言,否則口中不會發出怨言。埋怨絕對是一種使我們無法進入應許之地的曠野性格。


耶穌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應該行祂所行。


以色列人發怨言,便在曠野裡飄流。


耶穌發出讚美,就從死裡復活。


在這個對比中,我們可以看到讚美和感恩的能力,也看到埋怨的能力。是的,發怨言、挑剔、埋怨是有能力的- - -但它是負面的能力。每當我們將思想和口舌交給它,就是讓撒但獲得神未授權給牠的能力,讓牠得以控制我們。


不要發怨言、挑剔、埋怨


「凡所行的,都不要發怨言,起争論,使你門無可指摘,誠實無偽,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。你門顯在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。」(腓立比書二章14~15節)


有時候,似乎全世界都在抱怨。發怨言和牢騷的人這麼多,感恩和欣賞的人卻如此稀少。許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和老闆,但是他們應該爲了擁有工作而感恩,爲了他們不是住在遊民收容所或站在配給隊伍裡而感謝。


這些貧窮人若是擁有那份工作,即使它並不完美,他們仍然會非常興奮。他們會很願意忍受一個不是這麼完美的老闆,以換取一份穩定的收入,並住在自己的家中,自己烹煮食物。


也許你確實需要一份酬勞更高的工作,也許你確實遇到一個待你不公的老闆。這確實是不幸的事,但是埋怨並不能爲你找到出路。


不要煩躁或擔憂,只要祈禱並感恩!


「應當一無掛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,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」(腓立比書四章6節)


在這節經文中,使徒保羅教導我們如何解决問題。他告訴我們,無論在任何情况下,都要以感恩的心禱告。


主也教導我同樣的原則,祂告訴我:「喬依絲,如果你不爲了已經擁有的感恩,爲什麽我還要給你別的東西?爲什麼我要給你其他讓你抱怨的東西?」


我們若是不能站在一個充滿感恩的生命基礎向神發出祈求,就不能獲得好的回應。聖經不是說用埋怨來禱告,乃是說用感恩的心來禱告。


通常,當某事或某人沒有按照我們的期望去做,或是遇到必須等候較預期為久的時間之時,我們就會發牢騷、發怨言、挑剔和抱怨。聖經教導我們,在這些時候要忍耐。


我發現,耐心不只是等候的能力,也是在等候之時保持良好熊度的能力。


很重要的一點是,我們必須認眞看待抱怨和所有相關的消極思想及對話。我衷心相信神啟示我並讓我看到:將我們的口和心交給這些東西時有多麼危險。


神在申命記一章6節告訴以色列人:「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。」也許你已經繞行同一座山頭許久,現在正準備繼續前進。若是如此,要記住:你的思想和話語中如果充滿了怨言,就不會有任何正面的進展。


我並非說不發怨言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你擁有基督的心。何不發揮它最大的功效?